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创新,就像科学一样,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创新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本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书——《从0到1》,就是这个观点。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认为这样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创新创造的真实本质。他认为,创新来自于不断地试验和试错。他结合他最近访问广东的观察认为创新应该发源于制造业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为试验和试错提供了条件。他指出,“广东应该具有设计和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来源于它的制造产业,特别是它的中小型制造产业。广东的创新将来自于技术和制造业连接的地方。有些技术创新,特别是硬件科技方面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试制和反馈,因此非常需要与制造业接轨。这就是广东的创新优势。”


 

最近我在广东参加了一次工业设计的会议。我不懂设计,但我要谈的是设计和创新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用广东的案例说明为什么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为什么广东应该具有设计和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个潜力来源于它的制造产业,特别是广东的中小型制造产业。设计和创新本身应该来源于创新者和设计者与产业的密切接触和对市场的深刻了解。广东在这个方面是有强大优势的,它的经济是市场驱动的模式,另外还具有一个庞大的产业基础。          

 

创新,就像科学一样,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创新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本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书——《从0到1》,就是这个观点。作者是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一个硅谷的风险投资家。

 

彼得·蒂尔的《从0到1》曾也被翻译成中文引入中国

图片来源:新浪

 

然而,我认为在这样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创新的真实本质:创新更多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前进两步,然后可能后退一步,再停下来思考,选择向左或向右迈出一步,接下来再进行更多的尝试……

 

创新是尝试

社会创新家彼得·西姆斯(Peter Sims)曾在2011年写了一本叫《小赌注》(Little Bit)的书。他的基本观点是,成功的创新家们会使用许多小型试验原型来测试和完善自己的想法。这些试验原型成本低,易于实现。创新家们通过将自己的想法实体化来不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的想法和模型。“如果你正试图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可能会有数百种可能的途径,但只有少数会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找到解决方案的唯一路径就是尝试,如果失败再试一次”。这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巴巴·希夫(Baba Shiv)的观点,我很赞同。
 

 

英国的餐饮连锁品牌“长颈鹿厨房”的前董事长卢克·约翰森(Luke Johnson)曾表示,他发现很多好的餐饮创新想法恰恰是从那些在街边贩卖馅饼、热狗和汉堡的流动摊位中产生的。这些摊主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有很多想法,通过在学校和写字楼街边贩卖以流动摊位低成本的方式了解了所在地区顾客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以制作出受人欢迎的创新食物。

 

制造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优秀的创新和设计需要在制造和产品化的过程中中不断打磨,总结经验,完善想法。因此,创新和设计与制造是密不可分的。每次我们尝试新的东西并失败时,它都会提供有关出错的重要信息和什么是正确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微小的改变,再试一次,不断学习和创新。 

 

这里可以引申两个道理。一个是创新就是试错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关于爱迪生的著名故事。他对一个发明做了900次试验,都失败了。他的朋友嘲笑他浪费时间和精力。但爱迪生的回答是,“我现在知道有900个办法是不成功的,这就是知识。

 

另外一个道理就是小企业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小型企业试错的社会成本是较低的,而大企业,因为就业等等因素,试错的社会成本是很高的。因此,所以创新更容易在小企业密集的区域中产生。

 

《经济学人》在2007年曾发文提出了一个概念——“进化创新论”。《经济学人》表示,创新其实和生物进化是相似的,即创新不可能是按着一个既定的蓝图一成不变的执行下去,需要不断改变和尝试,而有些改变和尝试的结果可能很糟糕,然后在舍弃糟糕改变的基础上继续改变,直到变得更好。

 

这篇文章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创新是计划不出来的,不是可以顶层设计出来的。它必须在一个市场环境中产生。这就是广东的优势。  

 

也许大家都熟悉戴森(Dyson)这个品牌。戴森的真空吸尘器一直被认为是业界的标杆。而戴森的成功是经历了大量产品测试的失败的最终结果。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曾推测他在做出第一款他想要的真空吸尘器前,总共制造生产了5,127个不同的原型。现在,戴森公司拥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致力于试验和科研。戴森的明星产品DC54,是诞生于2,000多种原型的基础上之上。这个例子表明,试验和试错可以解锁伟大的创新,创新和制造是密不可分的。

 

 

前哈佛商学院教授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曾在一篇200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中表示,日本丰田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其对于试验的重视。丰田的管理层要求员工和各部门通过试验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并从随后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鼓励员工进行进行各个方面的试验,丰田使自己走出了它熟悉的领域并进入一个未知领域。这就是创新的开始。它的口号是 “边尝试边总结,永不放弃”。

 

广东制造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在2014年发表文章《黑客入侵深圳》(Hacking Shenzhen),介绍了为什么深圳会吸引硬件创新者和初创团队。文中解释了正是深圳发达的电子产业和密集的制造工厂使得硬件初创团队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和极快的速度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化,然后不断改进。

 

自2013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生每年夏天都会来到中国,对中国十多家工厂的日常运营进行近距离观摩。2017年,媒体实验室的学生们不仅观摩了深圳多家企业的日常运营,还与深圳的两家工厂合作进行了试验和设计合作。媒体实验室的学生们表示在深圳的工厂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使用工业机器让他们对实物的制作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开辟了新的思考模式。在真实工厂亲自动手制作原型的经历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创意想法有了更好的理解和反思,甚至是迸发了新的灵感。

 

 

 

《经济学人》杂志和麻省理工学院都聚焦深圳是有内在原因的,不仅是深圳,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制造业实力都是令世界瞩目的。

 

根据今年年初的经济数据统计,2017年广东GDP总量为8.99万亿元,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广东是一个国家,在全球GDP排名上可以排名第15位,仅次于西班牙,并高于墨西哥。这充分体现了广东省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制造业在广东有着悠久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发展的制造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和小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在当时,通过外贸走向世界,是广东制造兴盛的最大动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广东制造业不断升级,优化,进步显著。

 

2017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为3.59万亿元,是1978年的240倍,年均增长15.1%;占全国比重达12.8%,比1978年提高了8.1%,在1991年、1996年先后超越山东、江苏居全国第一。截至2018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4.72万家,超越江苏位居全国第一。

 

在近十年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是广东的王牌产业。在2017年7月财富中文网发布的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广东有11家企业上榜。其中,华为、正威国际、广汽集团、美的集团4家制造型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正不断培育出世界级企业。广东民企实力强劲,未来5-10年,深圳籍的比亚迪、大疆科技、华大基因等也可能会进入世界500强。

 

 

结语

广东这几年也越来越强调和重视创新。从一些公开数据上来看,广东的创新成绩是不错的。 从2012到2017年5年间,广东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6652家增加到3万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万亿元,年均增长11.4%;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236亿元增加到超过230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17%提高到2.61%。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及专利综合实力都是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另外,广东主动与很多顶尖外部创新机构进行合作。这其中,就不乏海外顶级创新力量,比如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通过引入国外高端、领先的科研机构落户广东,可以很好地帮助广东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并且弥补广东现有大学和科研机构水平相对不足的短板。

 

加强学术科研当然是一个创新的途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广东的比较优势。科技创新是需要巨额投入支持的。就以研发经费支出来讲,仅硅谷的一家科技公司Alphabet(Google的母公司)在2017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就高达大约99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了整个广东省2017年最新研发投入(超过2300亿)的四成以上。

 

 我认为广东的创新将来自于技术和制造业连接的地方。有些技术创新,特别是“硬科技”(所谓“Hard Tech”)方面的创新,需要和生产一起做大量的试制和反馈,因此非常需要与制造业接轨。这是广东的创新优势。

 

文 | 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黄亚生  

本文由“亚生看G2”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检索关键词:广东,创新

 

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在表述和数据引用方面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欢迎读者指正。

话题:



0

推荐

黄亚生

黄亚生

10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个人公号“亚生看G2”(ID:YashengonG2)。

文章